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知青吴献忠拒上清华北大,一心扎根在农村,后来命运怎么眷顾她?

1970年,女知青吴献忠受到大家一致认可,接到北大和清华名校的邀请名额。岂料,她却说:“把机会让给别人吧,我不走,我要扎根农村一辈子,争做改变农村第一人”。不曾想,这个决定改写了她一生。吴献忠最初的名字是吴风琴,她是抚顺市第十中学的优秀学生,品德和学业兼优。1968年9月,吴献忠与成千上万的同龄人一起响应了“知识青年前往农村接受贫困农民再教育”的号召。从城市下乡到广阔的农村支援建设,成了辽宁省黑山县耿屯一队插队的知青。来到农村后,吴献忠全身心地忙着农村的生产建设工作中,每天都早起晚归,勤劳地干活,村里的领导和村民们都喜爱她。在扎根农村的九年间,她把全部身心都投入了自己热爱的土地上。她从未请过一次探亲家,也从未关心过计算工分,就连那条裤子上的五六十块补丁也从未考虑过要丢弃。可以说,吴献忠作为一个来自大城市的知青,真诚地将农村视为一个广阔的舞台,也将自己视为缩小城乡差距的实践者。1970年秋,国家开始从下乡的知青中招工回城工作,而当时在生产队兢兢业业干了两年的吴献忠,得到了贫下中农和同志的一致推荐。岂料,她却干脆地说:“我不走,我要扎根农村一辈子,争做改变农村第一人”。不久之后,大学招生名额也发布了,甚至包括北大和清华等名校也前来当地招收学生。这一时,从上到下也都一致推荐吴献忠,然而她再一次拒绝了,并把名额让给其他人。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年代,吴献忠曾亲眼目睹农民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她将永远留在农村并为之奋斗,成为她最崇高的理想。在她的日记里记着这句誓言:“一条心扎根在农村,甘愿吃尽天下苦乐,把青春献给人民”。这句话成为了当时全国知青中响亮而具有号召力的口号之一。吴献忠也因此成为了知青中的典范,并以此改名为“吴献忠”意思是:要将自己的忠诚献给农村和国家。吴献忠的事迹渐渐传播开来,她成为了全国知识青年的楷模,并受到了众多表彰。然而,在1977年,因为吴献忠在县里的一次发言,被人扣上了现行反G命罪的帽子,成了阶下囚。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的时光,等到1981年因证据不足被释放时,吴献忠的双腿也因监狱潮湿的环境几乎瘫痪,只能一瘸一拐的走路。此时她却获知自己曾经爱的对象苦等了她三年后,终将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就在不久前找了新的对象,他们的感情已经成为了过去。父亲也急火攻心而病逝,母亲哭瞎了眼睛。在经历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婚姻后,吴献忠又一次承受了精神上毁灭性的打击。但此时的吴献忠还没有从悲痛阴影中走出来,她渴望过平凡而又简单的农民生活。后来,锦州市相关部门根据吴献忠的意愿,将她安排到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98年9月,正值吴献忠下乡3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她毅然辞去了公职,拿出自己的积蓄创立了辽宁知青食品有限公司,其寓意不言而喻。公司主要生产以她的名字命名献忠牌系列食品。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下,吴献忠的知青食品有限公司发展的很快,毕竟人们都太熟悉。曾作为全国之星女一号的吴献忠对当初那段知青下乡的历史充满着关注。她面对磨难的不屈,也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感动。有人认为吴献忠是那个时代牺牲的代表,但是她对此并不认同。在她看来,无论是身为全国女知青的代表,还是在监狱度过的三年牢狱之灾,都是生活对她的一种历练。吴献忠,一个敢于扎根农村一辈子的英勇知青。她放弃北大、清华的名额,毅然选择改变农村命运。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献忠牌食品迅速发展,成为她不屈不挠的象征。无论是荣誉还是困境,她都坚韧不拔,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感动。欢迎关注+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到: